“爸爸楠希配资,今天幼儿园有人抢我的积木,还推我……”当孩子红着眼眶说出这句话,很多家长第一反应要么是急着追问“谁欺负你?我找老师评理”,要么是下意识教育“你要勇敢点,别让人欺负”。但这些回应,往往没真正帮孩子解决问题。
前段时间看到一位爸爸的做法,特别值得分享:听到女儿哭诉后,他没有立刻“替娃出头”,而是蹲下来和孩子平视,先轻声说“宝贝吓到了吧?爸爸抱抱你”;等孩子情绪平复,再问“能和爸爸说说,当时发生了什么吗?”;最后和孩子一起讨论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,你想试试自己先告诉老师,还是爸爸陪你找老师聊一聊?”
就是这3句看似简单的话,藏着高情商育儿的智慧,也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。
第一句话:先共情,再解决问题
孩子被欺负后,最需要的不是“解决方案”,而是“情绪被看见”。当孩子带着委屈求助时楠希配资,家长如果先讲大道理或急着追责,会让孩子觉得“爸爸不关心我的感受”,反而不愿再多说。
展开剩余67%那位爸爸先拥抱孩子、认可她的情绪,其实是在传递“你的委屈爸爸懂”的信号。只有情绪得到安抚,孩子才能冷静回忆事情经过,也才愿意接受后续的引导。这一步看似“浪费时间”,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。
第二句话:多倾听,少评判
很多家长听到“孩子被欺负”,会下意识问“你是不是先惹他了?”“你怎么不躲开?”,这些话看似是在找原因,实则是在变相指责孩子,容易让孩子产生“是我做错了”的自我怀疑。
而这位爸爸用“能和爸爸说说发生了什么吗?”的开放式提问,没有预设任何立场,让孩子能完整、客观地讲述过程。比如孩子可能会说“我在玩积木,他过来直接抢,我不给,他就推我”,也可能会补充“老师当时在帮其他小朋友穿衣服,没看到”。只有了解完整情况,家长才能给出更精准的引导,而不是凭主观判断下结论。
第三句话:给选择,不包办
不少家长担心孩子“受委屈”,会直接冲到幼儿园找对方家长或老师理论,甚至教孩子“他打你,你就打回去”。但这样做,要么会让孩子养成“依赖家长解决问题”的习惯,要么会让孩子误以为“暴力能解决问题”,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。
这位爸爸的做法,是把“解决问题的主动权”还给孩子:“你想试试自己先告诉老师,还是爸爸陪你去?”如果孩子选择自己说,家长可以提前和她模拟“怎么跟老师说”,比如“老师,刚刚XX抢了我的积木,还推我,我有点害怕”;如果孩子没勇气,家长再陪同,全程让孩子参与,而不是替她“冲锋陷阵”。这样既能帮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,也能培养她面对冲突的勇气和能力。
其实,孩子在幼儿园遇到“欺负”,本质上是一次学习社交规则的机会。家长不必过度焦虑,更不用把小事放大,关键是用正确的方式引导:先安抚情绪,再了解情况,最后陪孩子一起找到解决办法。这样不仅能帮孩子化解当下的委屈,还能教会她如何处理未来可能遇到的社交冲突,这才是真正对孩子长远有益的教育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:如果你的孩子说在幼儿园被欺负,你第一反应会怎么做?你有没有过类似的育儿经历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做法,咱们一起交流更有效的育儿技巧楠希配资,帮孩子快乐度过幼儿园时光!
发布于:广东省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